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生活] 新加坡 DAY 013 新加坡的排球人

在這邊也打了快兩個禮拜的球,這邊的球場文化跟台灣真的有不少差異。

首先是新加坡不像台灣有很多免費的室外場地,會變成大家在固定的時間會自動聚集的野場名勝。可能是因為學校都沒開放,而運動中心那類的場地通通要事先登記跟繳費,包括室外場地(這裡以我去過的CCAB為例,室外場地是跟室內一樣,到了有借場的時間阿伯才會來架)。目前我遇過免費的場地只有聖淘沙的沙排,因為東西都是大家自己帶去架,另外還有體育場的沙排場,不過體育場的場地晚上平常好像常常沒人用,幾次去看到都是空的,感覺非常可惜……總之這邊沒有像什麼假日去台大報play4這種事情,基本上都是要認識那些會去借場地的社團的人,透過對方的邀請才會有知道有場地可以打球的資訊。也可能是因為這邊場地都是每週開放借下週的場,而且一次只能借一塊,所以也不流行像現在實踐那種一季一季的大社團,都是同一個團的人自己在Whatsapp群組裡面統計人數。

大概就是這樣統計,主揪會貼出場館資訊,
要打的人自己在底下複製貼上,然後補上自己的名字
以現場的情況來說,大家一到就會先依照人數分成1234隊,然後就照數字排列組合打下去,這邊完全不流行勝隊留下敗隊休息或兩勝下之類的打法,可能跟都是社團自己借場有關係。我目前遇過唯一的例外是我在聖淘沙參加的沙排團。可能是因為在沙排場地大家會來來去去,而且感覺大家休息跟喝啤酒的意願很高,所以差不多就是想打的人就上去。這裡很多團會打21分,比較快,而有些團打25分。

21分結束

每一場完都會握手,是台灣沒有的習慣

感覺這裡的排球圈子很小,去哪裡都會遇到熟面孔。而最讓我感受到差異的地方大概是處理球的觀念。不曉得是不是我跟的團大家習慣找最近的人舉,常常會有球接到一號位置修給副攻,或接到三號跟六號位置之間修給攔中的狀況,打主攻的人處理球的機會反而沒那麼多。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情,這裡的室內場地雖然也有禁止飲食,不過執行超不徹底XD,每個團聚會的時候都會帶各式各樣的零食,而且現場也有販賣含糖的運動飲料,是一個印度員工用推車拖著活動冰箱在賣,有水跟運動飲料,一瓶一塊錢。

疑似蝦味仙的東西,想想台灣的蝦味仙應該是受到東南亞零食的啟發吧
(※體育館內禁止飲食!)
這邊使用的器材有些在台灣也不太常見,像是這裡的球柱都是把齒輪做在內側。調網子的話,有些地方也是用轉的,有些地方調網子的話,有些地方也是用轉的,有些地方好像是直接把網子事先弄到適當的長度,不用調。這兩天在CCAB的菲律賓團倒是看到一個新奇的東西,就是手持式的哨子!它是做成用按鍵來發出哨音。老實說我覺得這樣子當裁判就輕鬆多了,可以不用吹哨子弄到口乾舌燥,希望台灣以後可以引進XD

CCAB室內場的球柱,齒輪在內側

球友自備的標竿,直接裝在標誌帶旁邊附的帶狀空間,
然後把標誌帶用魔鬼沾粘上去

手持式哨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