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智慧、判斷等等心靈的天賦,或者勇氣、果斷、堅毅等等性情的品質,對許多目的來說無疑是善的、可欲的,但是它們也可以極端邪惡及有害,如果運用這些自然天賦的意志……不是善的。」~康德《道德形上學基礎》
我記得前陣子看了一本教人家寫劇本的書,說一個故事的反派人物極為重要,一個主要的理由是因為他們可以襯托出正派的強大。這個論調我聽了滿久的,一直覺得不是很同意。我認為我們有時候會喜歡一個反派角色,就純粹只是欣賞他們在各種層面上的的強大──我們心靈深處有某種需求,想要看到有人可以不負責任地濫用他們過人的天賦。換句話說,即使欠缺道德原則的指引,純粹的力量本身就是令人著迷的。
達思維德或許是最好的例子。今天我們說到達思維德,印象最深刻的部份多半不是面罩下那張經受岩漿摧殘的蒼白面孔,而是那副混合了日式風格還附送超酷呼吸聲的黑色面罩;也不是最後將皇帝扔下(星戰系列經典的)垂直溝的那驚天一擲,而是那令人窒息的原力鎖喉。路克在《絕地大反攻》的最後成長為一名絕地武士,然而我認為即使將前傳三部曲的脈絡也考慮進去,證明路克比他的父親更有身為一名絕地武士的自制力與使命感,我們也很難把他最後的成功歸結為「擊敗維德」;頂多只能說維德與皇帝造就了一個迫使路克必須成長的處境,帶來難題並推動劇情的成長,但我對於這是否可以說是就是反派角色對於英雄做出的「襯托」效果相當懷疑。
說個與維德本身有關的題外話。我也一直不太確定,維德這一生中回歸光明面的最後那幾分鐘,到底應不應該算進這個角色在影史上建立的形象的一部分。這個疑問在《原力覺醒》的觀影經驗中對我造成非常嚴重的困擾,因為我無法搞清楚,凱羅忍這個維德的大粉絲,要怎麼面對他的偶像在生命盡頭對黑暗面的背叛。這個問題似乎可以用他一生中用過的兩個名字各自所代表的身份,以及它們之間的轉換來解釋:安納金天行者是一位絕地武士,而達思維德則是傳奇西斯。然而,轉換陣營的決定畢竟還是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如此假設一個人的身份可以這樣瞬間切換,看起來怎麼樣都像是在迴避問題。或許凱羅忍最後只能選擇《教父》第三集走的路線來解釋維德最後一個重大決定:晚年/生涯末期的精神力鬆弛,而這個對維德的批判或許就會是他在第八集裡面脫胎為一名真正的西斯(我對《星際大戰》的延伸宇宙其實沒什麼了解,但我個人覺得「心中有名偶像的西斯」本身是一個帶有矛盾的概念,就像「圓的方形一樣」)所要度過的第一道訓練課題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